解構「斗零」由來 鄭寶鴻出書回顧香港財經市場發展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9/07/16 09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7/17 16:41

分享:

分享:

鄭寶鴻今年推出新書,藉自身在金融界工作的經歷,將香港財經市場發展史娓娓道來。(陳國峰攝)

人稱「掌故專家」的鄭寶鴻,對香港歷史的認識近乎無孔不入,由港九新界的街道典故到市民的飲食與娛樂、貿易金融發展,可謂面面俱識。原先是銀號經理的他,因工作關係經常出入中環銀行區,接觸多間大行,見證香港邁上金融中心之路,今年更在書展推出新書,以金融業一員的角度,回顧香港的財經市場成長和經濟發展。

這份工會接觸好多錢,試過一口氣收20萬元,如果不是(熟人)介紹,不信任你的話好難(入行)

1947年出生的鄭寶鴻,年少已投入社會工作。他在中二時經親戚介紹,在上環一所銀號當練習生,一直半工讀至中五畢業後成為正職員工,其後更升遷為經理,「那時乜都要做,公司得好少職員,不只揸數簿,也要揸掃帚。」由於工作關係,他需要經常出入各大銀行,甚至有機會出入匯豐銀行的中樞「買辦房」。

年少的鄭寶鴻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入舊匯豐銀行,對其古雅的大堂留下深刻印象。(中和出版提供圖片)

我常要帶支票到銀行(兌換)收Cash,變了很多銀行都很熟,可說是穿房入舍,登堂入室。

他憶述,中環畢打街以西至花園道一帶,以往被稱為「銀行區」,匯豐、中銀、恆生和渣打等大行,均在區內設置總行,區內更被劃為「寂靜地帶」,不僅禁止汽車響號,清道夫更要用椰衣作的掃帚打掃,普羅市民有感身份不相稱,因而不敢內進,直到1967年社會騷動後才轉變,政府改行懷柔政策,加上廉政公署的成立,市民生活和營商環境改善,有了餘錢,銀行看到多了「油水」,開始在其他地區開設分行,吸引普羅市民開戶存款,人們也開始敢與銀行打交道。到了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,富起來的市民開始學習買股票,香港正式邁上金融中心之路。

五仙硬幣的白銀重三分六釐,轉為內地果菜欄暗語後成為「斗零」。(中和出版提供圖片)

喜歡收藏貨幣的鄭寶鴻,又在其新書中記述不少相關的歷史趣事。佛如五仙硬幣的別稱「斗零」,其實源於內地果菜欄暗語,暗語中「一二三四五六」,依次為「之辰斗馬蘇零」,由於五仙銀幣的白銀重三分六釐,簡稱為「三六」,轉為暗語即是「斗零」。女士的「高跟鞋」鞋踭底端面積與五仙相若,亦被稱為「斗零踭」,惟「斗零」貨幣已在1989年退出歷史舞台。

匯豐曾推出銀行造型的儲蓄箱,附音樂盒者售價可高達4元。(中和出版提供圖片)

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,香港發生輔幣荒,政府當局推出大量一、二毫仍供不應求,不少茶樓和商店要用一、二毫郵票找贖,更有茶樓印製代用券,書中便展示了當年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得男茶室一張一毫面值茶禮券。

先施百貨公司在1951年發出、供股東收取股息的「息摺」,仍以毛筆寫上中文姓名。(中和出版提供圖片)

今天樓價貴到飛起,樓市在近十年八年有點畸形,大學生畢業只有兩萬多元,我的女兒在2010年置業,都要我幫手。

鄭寶鴻在收集藏品的同時,會研究其歷史背景,購藏早期香港社會的文獻及圖片,比較昔日香港的經濟神話,他指現今社會的物價、樓價急升,但人工卻沒有寸進,希望政府能推出政策紓緩市民置業困難。

 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款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

撰文:岑志剛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